她们在读自己的命运。

在前互联网时代,文学曾经是成长期最重要的指导,她们在其中认识自己、学习社会关系、了解世界提供的机会、想象爱情和定义自我价值。可惜的是,在千年父权文化的传统中,为女性设立的行为模范和可能性非常有限,文学里交杂了蜜和刺、安慰和恐吓。她们就像预言巫师和被观察的龟甲一样,和自己的阅读相互塑造,被挫败或鼓舞,受到启发或被熄灭。

在推崇碎片化阅读和刺激性娱乐的世界里,为什么还要阅读严肃文学呢?海马星球和《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一起,从《那不勒斯四部曲》开始,回忆了80年代到今天的文学书籍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女性的影响。在那个信息相对贫瘠的年代,女孩们怎么选择文学作品,从阅读中汲取经验、力量和灵感,为什么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阅读文学、体验广泛的情感、了解自由的多种可能,和拥抱文学的引诱而去冒险,甚至创造属于你的文学。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家、书籍和电视剧:

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张爱玲《金锁记》《十八春》

夏洛蒂 · 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方芳《桃花灿烂》

李昂《杀夫》

莱昂内尔·特里林《知性乃道德责任》

三毛的所有作品

龙应台的所有作品

苏珊桑塔格的所有作品

亦舒小说

曹雪芹《红楼梦》

美国电视剧《欲望都市》

英国电视剧《抵押Collateral》

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归来》

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

1 comment on “当女孩们阅读文学的时候,她们在读什么?

  1. 混世魔王 says:

    阅读,跟当时好奇的东西有关。

    小时候有扫荡世界名著的豪情壮志。只要封面上有“经典”,“世界名著”,“必读”,我都会买回家看。当然了,大部分都是男作家写的。小小的我会洗好手,满怀虔诚地在台灯下翻开第一页,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亵渎了名著。其实那时候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这些大部头的精装书上插着一根隐形的鸡巴。

    小学时,觉得曹文轩的《草房子》和《青铜葵花》非常纯美感人。我在暑假里读的时候仿佛自己就在那田野里。那种沉浸的感觉至今印象深刻。但那是描写苦难的书,我读完常常有一种愧疚感,觉得自己在夏天不配吃美味的冰淇淋,最多只能吃西瓜。后来,曹文轩戴着红领巾来我们学校卖书,我还是被选出来的“十佳读书郎”,可以上台互动拍照。记得那天我很激动,也戴着红领巾,上台前不小心扯坏了自己的袖子。

    高中看了《红楼梦》,被其中的美深深震撼,吸引,同化。从那时起,我一个假小子变得多愁善感,见到花落了,叶子掉了,就会像黛玉一样。催眠太厉害了,真的!看张爱玲倒没有上头,因为我当时不喜欢那种阴阳怪气。

    真的细看张爱玲,是林奕含事件之后,因为林奕含说张爱玲是她最喜欢的作家,我是基于对林奕含的好奇才去看张爱玲。然后我就悟了!原来,文学跟宗教有一个用处,就是陶冶人的感情,英文是conditioning。就是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人物角色,特定的气氛,就会发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这一领悟让我的三观受到冲击——那我跟一只被驯化的小猫有和分别?男人写的东西时断断不能再碰了!

    2017年,林奕含事件的时候,我22岁,刚刚大学毕业,还是满怀幻想的时候。忽然发生这么大一个悲剧,我失眠抑郁,暴躁头疼,上吐下泻,身体明显有了创伤应激反应。那时候走在路上,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我开始想她说的,“世界的背面”是多么恐怖啊。也许就在一片祥和的小区里,上演着家暴和婚内强奸。也许就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女生被性侵还被捂嘴。

    阅读林奕含的遗作,也是她的第一部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感受到她的文字是血泪混着花瓣俱下的。那种美,那种痛苦,那种残酷,那种捂嘴的恐怖感,简称中式恐惧,就是在冠冕堂皇,看似井井有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仪式之下,是尸体,是刑具,是血流成河。

    有了这种恐惧感,再看张爱玲,我可太懂。在男权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引诱女性成为共犯的性统治下,即使聪慧敏感如她,也深陷囹圄,无法指认被诱奸,只能是“被辜负”,“被抛弃”,“不被爱”的可怜女人。

    从22-27岁,我是很悲观的。那段时间我在现实里经历了父母离婚,爸爸再婚,爸爸生了儿子这些打击。我开始厌男,厌世。我没工作,又去读了心理学。读到弗洛伊德,我跟教授辩论,他说我不需要跟他辩论我的个人想法,这不重要。这教授是男的,当然了。

    然后我就抱着质疑一切和暴怒的心情开始了自我学习。感谢互联网,感谢第三波女权运动。

    我在27岁开始读到了改变一生的书。是大数据发现我经常上网搜“女性性高潮”,“性”,“自慰”等等的关键词吧,我遇到的这本书叫《一个人的性》,(Betty Dodson- Sex for one-The Joy of Self-loving),然后我就又悟了!

    原来浪漫爱,性统治,全是谎言!哼! 原来女人这么厉害啊!

    真希望林奕含能早点读到这本书,这本由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写的书!

    没有什么比上午阅读女性文学,下午自慰,更让我狂喜的了。在最血气方刚的时候,我身体自由,灵魂激荡,天天头脑风暴!

    有种终于找到组织的归属感!从那以后,我基本上都看女人写的书了。对男作家就是很挑剔了。看之前肯定要先看看他的wiki,个人形象,情感状况,不然我不会浪费时间的。还有一个偏好就是看年份,1968之前的,我不会精读。

    拓展到电影,如果最后女主角牺牲了,结婚了,或者发疯了,自杀了,被杀了,或者小鸟依人地靠在男人肩膀上,很心满意足眺望未来的样子,我都没有兴趣。

    最有意思的是,《面纱》我大学时看,满脑子还是被男权驯化的女德思维——这个女的好骚呀!这个女的好贱啊!活该被骗炮!怎么可以背叛丈夫!怎么这么自私!

    现在看,对女主角只有欣慰地一笑了——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能主动体验,能自我反省,能观察人心,并且最重要的,不管遇到什么,永远热情洋溢地活下去的女人!这就够了!祝福她吧!

    其实现在的阅读也不局限在书上了,英剧美剧,还有播客,只要能汲取到灵光的平台都可以算阅读吧。

    有时候,一句掷地有声的台词能点亮我的一整天,感觉脚下虎虎生风!

    对比林奕含,她所痴迷的文学正是父权投下的有毒诱饵。那些虚无缥缈,缠绵悱恻的美,其中没有真和善!这种美,就跟女性服美役一样,是无中生有的秩序和标准,是男权文化根据男性的需求为女性制定的规则,浪费时间和感情,除了对男人有用,对女人自己是没用的。

    一个人在什么年纪遇到什么思潮,有时候比遇上具体的人更对她的一生影响深远。

    比如遇到海马星球,我就是在google上搜“纳入式高潮”和“恐惧”,得到的第一个结果。哈哈哈!然后边听“糟糕的纳入式”,边在温哥华拍大腿认同。要是没有这个声音,我心里的焦虑和认同缺乏感不会根除。

    去年夏天读《那不勒斯四部曲》,真的太沉浸了。我读到第四本的时候,我妈妈说,“今天你怎么驼背得像个60岁的老太太啊!”,因为那天的书里,莉拉和莱农就是60岁,哈哈哈!沧桑啊!

    阅读,观影,就是在头脑里体验不同的人生,用不同的观念做实验,看看自己身心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现在我29岁,已经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就是创作女性文学,正在写我的第一本小说《厌女症少年杀人未遂事件》。我的故事一定视角独特,好看好玩。希望有一天能跟李雯姐姐对话,大放厥词,哈哈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