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海马母系主题周边产品陆续上线小红书啦!

姐妹们好, 好消息!海马澳洲小卖部已经悄咪咪地上线了两个产品:一款是母系社会手机气囊,描述姐妹们母系社会的快乐生活,另一款是伽梨女神胸针(印度的基本女神,她拥有全面的神力,不仅带来财富、福祉和幸福,还有抵御邪恶暴力的武力,是母神最强大的形态)。两个产品充满花朵、蓝天和阳光的色彩,闪亮、缤纷、充满自信的乐趣。 下面两个产品也同样值得期待,就是手环和手机背带,传递很多我们想要发送给姐妹们的祝福和母权信息。 最后还有一个重量产品:一本海马护照笔记本,多功能,供海马大会参加者盖图章,姐妹互相赠言,书写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等等。 设计师姐妹们为这些产品的制作和生产灌注了很多的心血和情感,打磨了很多次,淘汰了一批不理想的样品,希望这些产品能成为姐妹们线下的暗号,也传递我们对所有女性的祝福。它们承载的信息,一定会像种子一样散播开来,让姐妹们通过这些暗号,在线下找到彼此。从这个夏季开始,我们一定会建立起越来越多的小小乐园。

Read More

2025年8月23-24日,来悉尼参加海马大会吧!

姐妹们好, 2025年澳洲海马大会正式开始售票啦! 本次大会地点定在悉尼,优先为大洋洲的姐妹们提供一个相遇相识的快乐爬梯。 应姐妹们的热情要求,今年我们会下血本,在漂亮的场地里开两天,并增设了很多新的节目。当然,这也意味着今年的票价会高于往年,如果你是在澳洲上学的学生,经济不宽裕,那么欢迎申请做志愿者,可免门票。今年的志愿者会优先从悉尼本地学生中召集。 选在澳洲冬季结束、春天开启的时候,白天气温有18度,温暖宜人,不是旅游旺季,或许方便外地来旅游的姐妹订上机票住宿。 今年的大会主题:创造即改变,to create is to change 建造母系社会、母权社会似乎过于庞大和遥远,但其实每一个觉醒的女性,怀抱建造母系社会、母权社会的梦想和信念,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里的每一点创造,都在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而且甚至可以在小范围里打造小型的母系或者母权社会。 申请购票邮箱跟去年一样:seahorseplanet.event@gmail.com 请在申请邮件里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对大会还有其他建议想法,也欢迎提出。 如果你通过了购票申请,我们会在一周之内回复具体的购票流程。 购票时间:2025年3月15日- 7月15日 退票截止日期:2025年6月15日 欢迎到处转发我们的大会海报!

Read More

珠海航展车撞人案,是男权恐怖袭击

珠海航展车撞人案,只是最近几年越来越频繁的男权恐怖袭击之一,目前公告的死亡35人,已经超过了2014年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31人死的数字。 警方通稿说,这个男人撞人的动机,是因为对“离婚财产分割不满”。 这么恶毒地将公众愤怒导向女性,你国爱男护男恨女,已经是地狱级别了。 为恐怖分子辩护、道歉的人,同情恐怖分子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苦难之深重,远超男性的想象。贫困的男人,也一样可以奴役他的母亲,一样可以用暴力来占有和奴役其他女性。他们愤怒的,只是自己不能做更大的奴隶主。 如果女性也允许自己去无节制地释放暴力,如果对分割家产不满就能杀人,那么被实际上被夺走了农村自留地继承权的广大农村女性、家产继承权被兄弟夺走的城市女孩、“反正你老公会给你买房,爸妈就不用给你买了”的独生女儿、孩子被前夫偷走的紫丝带妈妈、饱受家暴多年却得不到家产赔偿的离异女性、奉献了一生陷入贫困的离异女性,多年同工不同酬的女性,早就夷平了这片土地。 是女性的过于宽容、仁慈、理性和顾全大局,纵容了男性的狂妄。以至于到现在,一个恐怖分子的罪行,还能被血口喷人的男权人,怪到女性身上,让他饱受家暴、离婚多年的前妻来扛这口锅,甚至现在还有人要把矛头导向审理这桩离婚案的女性法官。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需要害怕,要愤怒;不需要绝望,要乐观地行动起来。从自己开始,用我们更强大的理性和丰沛的情感,去改造这个有毒的文化,停止为有毒男权文化的每一点输血,建造新的女性主导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健我们更有韧性和机敏的身体,去回击所有敢侵犯我们边界的人;发挥我们更高的沟通合作能力,建立女性之间的联盟。只要女性不再生下自己的殖民者,不再去为殖民者做任何续命的事情,她们就不再需要活在恐惧和困顿之中。

Read More

割自己的肉去喂养别人,不是女权

女权区里最常见的入门问题:”为什么女权觉醒了,我还是帮不了妈妈/女性朋友?为什么她们不听我的,却又一直给我倒她们的情绪垃圾?“ 简单回答:因为割自己的肉去喂养别人,不是女权,所以不能让人信服。 前几天写了一篇驳斥“男权社会下男人也受害,因为男人不能感受自我表达情感“这个谬论的微博,我说女性才是情感被双倍剥夺和扭曲,从小被养成服务别人的小棉袄的女性,才极少敢体会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今天想说说女性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真实感受。 首先,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规律,顺序错了,下一个阶段的规律放到这个阶段来讲,那对的也会变错。 如果有人去跟一个饿哭的婴儿说:“你不要哭啊,妈妈很累、爸爸在睡觉,你要体谅他们。”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是个混蛋? 但很多女性在出生之后第一阶段,就遭遇了比男性更多的混蛋待遇。 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常识,就是人在婴幼儿时期,是全能自恋时期,这个时期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她需要得到抚爱、关注、温饱这些东西,她要是一直能得到这些东西,她的精神就会被”喂饱“,然后她就能有充沛的精神去创造和生活。如果她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注意力,她就会一直有莫名的饥渴感,缺少自信。 但是社会学家发现,在世界不同地方,女婴得到的喂奶时间和关注,都要比男婴得到的时间短。女婴哭闹时得到的安抚,也不如男婴那么多。也就是说,大部分女性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精神和肉体上都吃不饱了。 然后,当孩子进入社会化阶段,每个人天资不同,但在1-3岁之间吧,就需要去慢慢理解世界上还有别人存在,要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规则,比如在哪里吃饭、在哪里排泄、什么是礼貌、别人的情感表达出来该如何反应,等等。 而男权社会里的大多数女孩子,是在自我建立尚未完成的时候,就被要求去理解他人、满足他人的需求的。小小年纪就被迫去做小棉袄,察言观色,提供情绪价值,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和负面情绪,否则就会被称为”不像女孩子“,要被加倍训诫。 简单来讲,就好比一个生下来就营养不良的孩子,要挖自己瘦小身体上的肉,去喂养家长(”女孩子怎么能这么不体贴父母?“)、去喂养身边的男孩子(”男孩子不懂事,你一个女孩子怎么也不懂事?“)。 被混蛋教训久了,她们变得不敢自卫(”女孩子这么泼辣以后要吃亏“)、不知道什么叫自我边界(”一个女孩子不要太计较,男孩子就这样“)、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感觉(”你这叫什么委屈?就是作“)、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爹妈虽然把好吃的给弟弟,但其实他们心里是爱你的“),最后变得抑郁,不敢讲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敢拒绝社会上任何人给她提出的要求。 从小精神上没吃饱过,不知道自己的精神是值得吃饱的,也不知道精神吃饱是什么滋味。 所以很多女孩子,即便有了初步的女权觉醒,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摆脱母父的控制,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谁给她个请求她就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做。 也所以很多女孩子女权觉醒之后,哪怕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了,第一件事不是救自己,而是马上想着拿女权理论去救妈妈、救身边的好朋友。但最后发现,自己讲的话,妈妈和好友都不怎么听,还经常被说极端。 不怎么听还算好的,更糟糕的是,妈妈和好友还会继续给她倒垃圾,一有痛苦就向她们倾诉,她们明明已经疲惫不堪,情绪压力极大,但还是忍不住要去安抚对方,对方安抚好了,又接着跑去男人那里做血包,直到下一轮回来倒垃圾。 理论上是”girls help girls“,但怎么越help越没有盼头? 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她们眼里,跟她们这些血包没什么不同,你凭什么可以教她们做事呢? 要想摆脱血包诅咒,你就得先把自己的精神和需求喂饱。 要从头开始,去照料和满足自己内在的那个孩子。 哪怕被人说是自私、作、冷血冷酷,也要去满足一下自己,体会过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世界中心”是什么感觉。 50来岁离家出走的苏敏、做的其实就是这个养育自我的工作,补的是她的家庭和全社会欠她的精神营养: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前面,哪怕是得罪自己的女儿。 所有人都说她自私,但她必须要“自私”,否则她就死掉了。 真正自私的,是这个让女人不敢自私的混账世界。 在这个不管不顾地追求自我的过程里,你才会知道男人作为一个更自由的人,是怎么活的,他们是怎么毫无愧疚地利用女性的。 只有先满足了自己,你才可能做一个真正有说服力的女权主义者。 如果你觉得女权是让你压抑自己的感受、为了其他女性的需求割自己的肉,那你是误解了女权。 母权社会里的女性,会一起去打猎回来分享给族群,但不会让你割自己的肉去喂养族人。 在传统男权道德和男权宗教里,总是树立一些割自己的肉喂别人的圣人典范,目的是培养没有自我的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最容易被忽悠,因为她们从小就是被这么养大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有权利不割肉的。 有些女性会问:“这是不是极端个人主义?会不会变成纳粹?”这就好比对心里那个饿哭的婴儿问:“你这么哭下去会不会变成纳粹?”这是在无意识模仿整个混蛋社会,在给自己和其他想要解放自己的女性,提出混蛋问题。 如果一个女性是天生反社会人格,那她是少数特例,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如果她是一个普通女性,那她就不可能仅仅因为我行我素,就比男性更极端——一个普通男性可以仅仅因为心情不好就上街打架砍人,要赶上他们,连女性的反社会人格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如果你依然在痛苦地挣扎,觉得自己不能放弃帮助自己身边那些拿你当血包的女性,那说明你还没有完成女权的第一步,那就是学会做一个以自己为重的女人。 怎么评判和看待这些女性,不是你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停止割肉,学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学会说不,学会寻找快乐和力量的源泉。

Read More

想象我们的社会,是走出糟糕的现实的第一步

在《为分离主义辩护》中,Susan Hawthorne描述了异性恋霸权的机制是如何分裂女性、禁锢女性于父权之中的。在下面这些引语中,我会用括号里的说明来说明她的结论是什么意思:  异性恋将合法的个人关系限制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成年人想要组建受法律保护的家庭,就只能跟异性结婚,不能跟同性结婚。) 异性恋是一种制度。(无论是社会习俗、仪式、法律、政治、还是文学艺术,全社会都在鼓吹、美化和巩固异性恋爱关系和异性婚姻,把它默认为社会的基本设置。) 女男之间的关系在权力上是不平等的。(男性掌握社会核心权力,女性最多只能打辅助。) 因此,异性关系在力量上是不平等的。(同上) 异性恋制度为妇女提供了留在其中的诱因,和/或走出其中的剥夺,和/或利益的承诺和/或剥夺的威胁。(”孤老终身“的威胁) 诱因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走进婚姻的女性大部分会发现结婚带来的好处跟自己的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实际的匮乏看起来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大。(坚持不走进婚姻的女性发现,其实跟结婚的女性相比,自己过得挺舒服的。) 妇女通过参与异性交往,在短期内获得好处。(比如一杯奶茶,或者一颗钻戒,一些无关痛痒的社会认可,母父的买房钱。) 从长远来看,妇女通过跳出异性恋的体制而获益。(获得自由、掌握自己的身体、生命和时间,发展潜能,自由支配的财产。) 跳出异性恋关系的模式机会很少。(大多数女性尚未学会联盟,因此当女性觉得孤立无援,除了走进异性恋婚姻,很少有其他的家庭形态可供选择) 在异性恋体制之外,几乎不存在其他的关系模式。(同上) 父权社会通过这套制度,数千年来,将女性挤压到异性恋婚姻里。但是现在,这套制度开始在全球都开始失效了。结婚率出生率在各国都在下降。2022年,32%的65岁以上欧盟居民独身居住。一般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异性伴侣离世,或者离婚了,受够了异性婚姻,但又没有别的关系模式可以选择一起建立家庭。但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在德国,一些党派提出修改家庭法,给予一些另类的家庭合法地位。这些家庭会被命名为”责任群体 Verantwortungsgemeinschaft”。 这种群体不限参与者的性别,可以有2-6个人组成,他们之间互相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比如一个人出现医疗紧急情况时,其他人可以作为家庭成员提供帮助和支持。当家庭法认可群体成员之间的这种关系,它就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婚姻的家庭模式。参与者就有了一个家。在世界其他地方,慢慢地,一些勇于探索的女性发现,创造新的关系模式,尤其是女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套对等于异性恋婚姻制度的模式,是完全可能的。比如女性好友之间结婚,或者几个好友一起组建家庭。一切变革始于想象,发芽于尝试,成于反复实验后摸索出来的道路。 ——海马.东京.2024.想象我们的社会

Read More

姐妹拯救脑子

今天跟组委会一位姐妹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她大约是我见过的最快活、生活最容易的人之一。没什么童年创伤,人见人爱,自愿单身、有钱、一周只工作两天、经常出去旅游、母父被她驯服了,完全不敢催婚而且都很愿意给她帮忙,家里姐姐姐夫也对她很好。可以说她这辈子没有遇到过任何大的挫折挑战,而且天资过人,完美避开了所有的父权大坑。 但是过去两年里,她却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总觉得自己一直想要找些什么,并不能安于现状。 这个状态我有点理解的。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因为被工作和赚钱的需求驱使,会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不用打工了,就能过上轻浮自在、天天吃喝玩乐读书的生活。 后来我可以不用打工了,但却发现仅仅吃喝玩乐读书的生活,我根本过不下去。我需要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与她人深度的联结,需要创造与当下紧密相关的东西,需要新的可能性,否则我会钝化和石化,没有活着的感觉。也就是跟这个朋友目前类似的阶段。 于是我就不由自主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接一个的工作,刚开始是我其实不爱做的只赚钱的事情,后来就把觉得没有意义的工作全停掉了,只剩下有意义的,也就是海马星球,当然,现在还有各种我喜欢的运动,定期跟姐妹旅游、聚会,最近开始重新刷放弃了两次的德国繁复无比的驾校题,断断续续学一点西班牙语准备去南美旅行,最近又发现需要开始分出精力和脑力来理一下财,然后就又想着或许能就此开发什么项目。 面对这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工作,我一方面很快乐,一方面却还是难免焦虑。 比如过去1个多月筹办东京大会的过程里,我又陷入了一种悬浮状态。这种悬浮状态多半出现在我想要逃离眼前事务的时候。大会的每一项任务其实分解开来都很简单,但是因为很多很碎,合并在一起的时候就让我有一种敬畏感。 即便我其实有足够的休息娱乐时间,但还是没有办法安心下来工作和阅读,因为潜意识里被任务驱赶,然后焦虑就卷土重回。 意识到这一点,我反而好了一些,就是把这个焦虑说出来,也能帮助我应对它,而不是假装没这回事,然后梦里使劲儿咬自己目前不存在的门牙(下周新的门牙就要装回来了,女娲保佑)。 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在重复一个熟悉的模式:不由自主地在不断给自己制造新的任务,因为我的一部分自己想要开拓新的领土,想要体验不同的经历和有趣的人,但我的另一部分却总是在这些新任务面前习惯性焦虑,习惯性想逃避——然而这明明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啊! 类似于自己的脑子不同部分在打架,打得热火朝天。一个说: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另一个说:我不要!让我回家躺着读书刷手机! 超级感谢海马组委会和志愿者还有各小组的参与者,这些可爱的姐妹们的对话,天天都在滋养我。其中一位J人姐妹直接给我下命令:不想做就不要做!然后她咔咔咔就把活儿干了。就是这种被兜底的感觉,瞬间让我觉得又可以了。 当然,如何解决每天大脑理瞎胡闹想做很多事情,满世界跑飞机的问题,还是我的课题,但我现在觉得,就算可能这辈子都解决不了了,就凑合着跑吧,也没问题。 感谢每一点姐妹们的爱,是你们让我在这个世界上天天有念想和快乐,平息我脑子里的内战。能跟你们一起筹办这个聚会,真是我难以想象的荣幸。

Read More

2024年海马大会要在东京开啦!

今年的大会和去年形式差不多,但是会增加一些好玩的游戏环节。请记得转发给身边感兴趣的姐妹。期待和大家一起在东京相遇呀!

Read More

女巫们为什么要养猫

今天天气实在好,带着猫咪去湖边散步。因为想抄近道找一条此前看到的美丽小径,我们穿过一片人迹罕至的树林。 慢慢就发现林里蛛网和蚊子开始变多,用包包背在胸前的猫咪,本来好奇地四处探头望,忽然把头埋进包里躲起来了。 我们正在笑话她,结果猛然间一阵急促的蹄声,灌木和树叶像被一阵狂风卷起,地面震动,仿佛装甲车开过,三个棕色的大动物跑了过来。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然后意识到这是三头大野猪,每头估计都有80-100公斤重。这三个大家伙喘着粗气,从我们面前10米处跑过去了,它们身后卷起的树叶,好像飞了好久才落地。 我们像傻子一样,站在原地”哇哦“,等猪跑远了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愣了三秒之后,恭恭敬敬地原路退回,退出了山神们的领地。 勃兰登堡州生态很好,有很多野生动物。我们以前在这个林子里见过很大的野猪群和野鹿,但今天这个阵仗,这么近距离地看到如此激动的野猪,第一次让我们意识到这不是闹着玩儿的。不知道野猪们是不是在去打仗的路上,还是我们不小心吓到了它们。 如果猫咪会说话,估计此刻已经把我们骂得狗血淋头了。 回家路上,她在后座儿上昏睡了过去,摊上这么傻的铲屎官,真的靠命。我觉得今天活下来主要是靠她保佑,怪不得女巫们都要养猫呢。

Read More

上MMA课止不住地冒傻气

上MMA(综合格斗)三节课了,第一节我跟一个男的对打,我打起来毫无障碍,把自己膝盖踢青了。 第二节课跟一位女性对打,我俩都是初学,打得有点慢,也有点过于礼貌。 第三节课我和两位女性分别对打,老师说,来真的,使劲儿,打到一方被制服为止。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忍不住地哈哈大笑,加上我这个南中国女人的160小个子,才100斤的体重,我扳对方的腿,对方纹丝不动,而我的埃及女对手和德国女对手,瞬间就能把我撂倒。 班里还有一位黑人女性,约200斤的壮大身材,就算有经验的男对手也难以招架。 我后来回想了一下,为什么我会在扭打时忍不住哈哈大笑,也许是因为我从青春期之后,就再也没有跟女性有这样密切的身体接触了。而青春期之前,和女孩子们扭打就是玩乐,必然嘻嘻哈哈。所以尘封多年的记忆被唤醒了,身体觉得我在玩儿,“冲鸭!“于是开始发疯傻乐。 再上几节课,估计这个傻气就不再冒了。 我现在迫切需要增加体重,需要做一些功课。求推荐好的指导方案,适合我这种绝经妇女的!

Read More

推荐两部老女人和年轻女人联手的电影

一直以来,我一直很爱看的题材,就是年长女性和年轻女性联手的题材,但这样的题材,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不被主流媒体见待。 老男人提拔年轻男人并组成团队的作品,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用于巩固男性权力传承。但女性的相似题材却很少,虽然年轻女性很需要。《伦敦生活》里女上司对女主角的坦诚,也只是说了几句真心话,就感动了无数女孩子,因为父权社会里母女关系被男性权力和女性不自觉学习的父权思维破坏,是个普遍现象,所以这种女性代际联盟时刻就很宝贵。 一代代女人在“老女人嫉妒打压年轻女人”的刻板故事里长大,她们内化了这种情感模式,彼此难以建立信任,年长女性的权力也就很难传递给新一代女性。 自60年代以来,女性单打独斗成为楷模的电影电视剧很多,但展现女性传承联盟的却很少。很多女性楷模的故事里,总是要给男性加戏,比如所谓的“大女主”身边全是害她的闺蜜和可怕的妈妈,然后富家子弟扶助她上青云,就像卖肉一定强行搭配大肠,这个异性恋霸权、性缘霸权的文化,一直在制造女性不和、营造好男人幻觉。是时候看看打破这种霸权的作品了。 推荐两部少有的女性代际联盟的片子,一部是前年网飞的《孤岛寻踪 Lou》,开辟了一个我前所未见的题材,就是男宝妈舍命保护儿媳和孙女,一部是《家庭纷争 The Family That Preys》,2008年的片子,一个老白女和黑人年轻女性的职场联盟。都是非常让人耳目一新、开启母系想象的电影。 毫不奇怪,两部电影都被冷落了,我甚至很难找到《家庭纷争》的资源。大家可以找找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