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Episode

如何谈判薪酬

全球女性在谈判薪酬的时候,都会面临相似的困境:不好意思谈、情绪压力、雇主不喜欢女性过于强势,等等。 本期海马星球请到了在美国和英国工作多年的计算机工程师张奕,来介绍她在从量化金融业里的高频系统工程师位置,跳槽到一家科技公司时,如何应用了一些学到的女性谈判技能,获得了自己满意的结果。 张奕用自己的经历详细讲述了具体的经验:为什么强硬的谈判其实效果并不好,最后通牒可能适得其反;面试过程里,有哪些人会参与面试你,各自扮演哪些不同的角色;谁是对你未来工作最重要的人;什么时候是谈钱最好的时机;做好行业薪酬的基本调研等等。我们也顺便提到了人们对“领袖力“一词的常见误解,和英美职场文化的区别。 或许这期节目能帮助你像张奕一样,克服对谈判的内化恐惧,享受谈判的过程。 一些关键词和链接: Stakeholder map:利益相关者地图(所有会在你的谈判中起作用的人,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科技女性社区网站:www.elpha.com 张奕的文章链接:https://telegra.ph/%E8%96%AA%E9%85%AC%E6%80%A7%E5%88%AB%E5%B7%AE%E8%B7%9D%E5%92%8C%E8%B0%88%E5%88%A4Updated-03-08

Read More

性别即种姓

为什么我们明明生活在2022年的现代世界,却依然会看到那么多华人女性热衷于做大婆、打小三和追男宝?为什么单身女性无论多么成功,她的母父却总是要催婚催育,而且宁愿听没受过教育的小区里老头儿的话而不是她的话? 在美国研究社会学的 @少女大狮仔 说,如果你是一个年轻的女权主义者,你需要了解一个儒家社会的基本特征:儒家社会有一套等级森严的性别权力制度,它和印度的种姓制度非常相似,而单身女性在这个等级体系里位于最低端,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里的贱民。 大婆教的信徒们打小三追男宝,其实就是在追求在这个强大的种姓制度里,爬上更高的位置。 这个种姓制度里有自己有效的奖惩体系,服从者可以在本种姓阶层里获得提升,有时甚至只是身份荣誉感的提升。而挑战高级种姓、颠覆种姓阶级,代价太大,所以服从秩序更有诱惑力。不服从的人可能会损失利益和资源,比如领导不喜欢太能干的单女,或者她们会被家族孤立,以及维权得不到社会支持等等。 人不仅是经济动物,也是精神动物。有时候,对荣誉地位的追求,甚至会愿意伤害身体和牺牲生命。 大狮仔作客海马星球,一起拆解了一下性别种姓制度,以及如何营造一个小环境,来让自己的心境游离于种姓制度之外。我们还浅聊了一下分离主义、废话三摩地、如何善待自己的身体的话题。 关键词: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vs 马克斯.韦伯的身份体系概念 扁平粒子化的自由女权 Libfem(自由女权)vs Radfem(激进女权) 分离主义 废话三摩地 两篇文章: 《保护你的大乖》https://weibo.com/5874683697/L3RP5ob0X 《性别即种姓》 @少女大狮仔 1 本土女权讨论里的确缺乏一个交叉视角,不是阶级,阶级这个维层在本国被滥用在许多不合适的情景下,而status,韦伯语境里说的status,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这个词没有太好的中文翻译,姑且称之为,身份。一种比较极端的身份系统是种姓制度。是的,在中国,性别接近于一种种姓制度。 2 缺乏这个向度,扁平粒子化的自由女权就不能理解为啥radfem群体和婚女/男宝妈之类的女性群体之间存在张力,会认为radfem”不包容”,“社达”,”“禁欲”,阿巴阿巴阿巴。radfem群体中有些人也会把自己对婚女/男宝妈的反感用“媚男”这种语汇包装起来,进一步坐实了“禁欲向”的指控。 3 同样,对主妇的讨论也很撕裂,一群高阶级主妇觉得你们工薪单女自己都累得头秃还有什么资格嘲笑我们?另外一群人则指责工薪单女过于经济优越,理由是有些底层女性没有不婚嫁的privilege。那么主妇到底是经济弱势还是经济强势呢?这正是阶级分析的不足之处。 4 在本土,和性别问题交织最深的并非经济,而是身份体系(status groups)。要知道,在女权意识萌发之前,本土就存在着一个非常详尽,非常具体的,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社会排序体系。这个体系中,男性通过社会竞争获得排序,而女性通过”对男性的依附”来获得排序。这就是主流大婆教的由来。大婆教的受众不一定每个都有激活的大婆身份,可以是目前未婚的,和已婚男保有情感关系想挤进排序系统的,各种人群。她们的共同之处是,认同这个社会排序系统,并积极地在这个系统中往上游攀爬。这与她们的经济阶级无关,经济地位也不一定是她们的目标,荣誉才是。晋升路线是:婢-妾-妻-生育妻-生育有儿妻。虽然看着很可怜,但在古代,这的确是女性获得排序和较高排序的唯一通道。这也是绝对的主流,看最流行的女频幻想文便知。 5 在这个系统中,不婚女呢?没有排序。近似不可接触者。或者,等同于最低等级的,婢,妾。不论是父权男还是父权女是这样看待不婚女的,“潜在的小三,福利🐔”。 6 很多自由女权一边抱怨被家长被亲戚被“好心同事”催婚,一边又看不惯radfem对婚女的攻击性。十个libfem八个玉玉,正是因为对这个既有的社会排序系统缺乏觉照,觉得所有人都在跟你”过不去”。要知道,“权力”的定义就是,强迫他人改变意志的能力。你们之所以会觉得被催婚话语打扰,正是因为,你感觉到,别人在试图改变你的意志。但是,你又被浮皮潦草的”女性共同体”话语迷惑,没有意识到,对方虽然是个疲惫的已婚有宝妈,甚至可能没你有钱,但在对你催婚时,却正在行使她在这个旧有的社会排序体系里获得的权力。你从性别思考,从阶级思考,都会觉得她是弱者。甚至有人反击时,你还会维护她,因为你觉得她是弱者。 7 指令性语言总是从权力高位流向权力低位。不管你怎么看(相信在你眼里大家都是平等的粒子),在对方眼里,你是排序在她之下的,所以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对你进行规劝。这既可以说是一种打压,也可以说是一种善意。毕竟你是她朋友,她希望你也能在这个系统中攀爬一番,抵达像她那样疲惫而荣耀的所在。而你却只觉得她是受害者,只是自己心烦意乱着。 8 目前,radfem对婚女/已婚有宝妈的反感,还主要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回击。她们只是本能地觉得,在面对radfem时,婚女/已婚有宝妈的战斗力出奇地强悍,和她们日常羸弱、受害、奉献、大爱的公众形象完全不符。 9 有些radfem认为,是她们太爱男厌女了。我不这么看。她们的丈夫和孩子未必真能感受到什么爱。她们只是在维护“正统秩序”,也就是说,你们这群连“婢、妾”都算不上的女人,你们这些社会排序远远在她之下的人,有什么资格造反?她们不愿意失去这点权力。在传统排序体系里,女性的已婚正妻身份给予她们一种“类男”的身份(约等于3/4个男吧),已婚正妻夫未死有多子则属于“多子多福”级别,“已婚正妻有多子且儿子上哈佛当医生律师”则相当于封诰命了。丧偶式育儿是可忍受的,偶的作用是把她们锚定在这个体系里。 10 所有说得出口的炫耀,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排序。在传统排序体系里,男性很少炫耀自己的已婚身份,因为男性并不通过婚姻获得排序资格和排序的上升。男性可能会炫耀自己有婚外年轻貌美的女友(婢,妾..),可能会炫耀自己的经济地位,社会职位,这与他们内部的排序有关。 11 这个社会进步了,又好像没进步…… 12 社会进步的好处在于,排序系统变多了,对不认同这套排序的人来说,这种排序就是个笑话。不同气者不相求。 13 我不认为所有已婚者都是认同这套排序的,毕竟生命轨迹存在一些偶然性,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惯性。但是所有会为“婚女”这个身份而战的,基本上都是认同这个排序的。在我看来,是否已婚,是否有子,在目前这个社会阶段,相当于你家是不是有个橙色的椅子套。 没有人会因为自己有个橙色的椅子套而规劝别人也去买一个。没有人会不停地炫耀自己的橙色椅子套。没有人会恭喜别人购买了一个橙色椅子套。 除非你在这个橙色的椅子套上附着了太多太多尊严,身份感,阶层意识。那么被喷也是很正常的。 14 社会就像一个千层饼。每个人所处的时空都不同。 #radfem笔记# 1月9日 08:01 来自 微博…

Read More

加拿大冰川上的黄金

尾巴是一个南方城市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女孩,她从小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概念,对成人世界也没有什么概念。 但是散漫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却让她养成了坚决、自由、自主的性格。大学毕业后,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忍受东亚社会的等级文化和厌女,“我想要堂堂正正(对不公的话语)怼回去的权利,我想要怼回去的时候,只要我有理,我不被惩罚的权利,这是我应得的。”她开始找办法去探求更自由的生活。 她想法申请到了新西兰打工的签证,一年的新西兰工作和旅行,让她确信了自己想要在什么环境里生活。于是她去往加拿大,重新开始学业,灵活调整了自己的学业,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 现在,她在加拿大冰川顶上的黄金矿里成了一名黄金矿工作者,在这里,她的工作是鉴定矿石成分,帮助公司找到黄金矿脉的走向。与此同时,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黄金矿脉——自由、自足和有尊严的生活。

Read More

别怂,做个母老虎

这是个混账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觉醒的时代。徐州被锁在破屋、寒冬里身着单衣并且生育至少8个孩子的“疯女人”,让千万未曾直视这些黑暗现实的中国女性震惊和害怕、也让她们愤怒和躁动,想要帮助受害的同族,也想要寻找自处和自救的方式。 被现实和虚拟的铁链拴住脖子的她们,在互联网上发出集体的怒吼。 春节前,受由新书店的“深夜书店”播客之邀,海马星球再次跟由新书店合作了一期节目,聊聊默克尔的政治经验,为什么我们要克服男权给我们的“怂”,以及个体在绝望的时刻如何通过互助联结来自处、寻找希望。

Read More

向微博女权姐妹致敬

在2022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小品节目里,男医生跟女护士争援外的名额时说:“因为你漂亮,病人都看你去了,哪还有人看病?” 在中文媒体上,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还只是其次,对女性带着性意味和贬低其能力的羞辱,以及这类颠倒事实(抗疫医疗队伍绝大部分是女性医护人员)的叙事,才是让觉醒的女权主义者无比愤怒的理由。而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她们眼前发生了无数次。 海马星球邀请了长期在微博上战斗的女权主义博主小莉,一起回顾了过去4年里中文女权主义者们在微博上针对男权叙事的重要战斗。从米兔运动的姐妹联结互助,到抗住试图让代孕合法化的舆论攻势;从“婚姻就是合法代孕”这个概念的普及,到抢夺共青团在武汉疫情期间推广的虚拟人物“江山娇”来为女性真实的艰辛处境代言;从坚持反击男权叙事对女性的污名化和扭曲历史,到去中心化的女性运动带来的希望。 在这个过程里,审查机制不断在抹去真实的历史和发声,而她们就像在流沙上建塔,奇迹般地为一些重要的女权议题垒起了共识的地基。 这个过程里,她们有默契无私的合作,也有各自观念不同的争执,但是她们坚韧的战斗,是我们时代的一首史诗。 本期封面设计:蓝枭Niki

Read More

人生是冒险游戏 让我们自己编写代码

2021年最后一天,海马星球给大家奉上新年祝福:跟在新加坡的@月半女史聊女性的人生冒险。 月半曾是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复旦到哈佛全奖学生,从日本到新加坡,她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粉红色泡沫中走入男权社会,被“分分钟教做人”的经历,以及如何从沉迷恋爱脑,一步步发现了恋爱背后大脑的化学机制和男权之下爱情的贫瘠。 这些经历开启了她的女权视角,也让她跳出了“好孩子”的惯性轨道,意识到人生是一个冒险游戏,而如何编写它的代码,权力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谈论了女性联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简单原则。 部分书籍和关键词 佛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 桑德伯格《向前一步》 英国电影《银河漫游客搭车指南》 2015年东京电通公司女职员自杀案件 一些让人幸福的激素名称:多巴胺、内啡肽

Read More

在东亚让女权主义薪火相传

上野千鹤子,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日本战后70年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学者,最近在中国出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这本书跟上野此前《厌女》、《父权与资本主义》这些略有阅读难度的学术书籍截然不同,《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是两代日本女性的对话,配了很多漫画插图,形式亲和有趣。但对谈的内容依然很有穿透性,嬉笑怒骂,彼此启发和确认。这是国内读者第一次看到上野的私人经历,比如作为上一代的单身女性,她在生活和事业里需要面对哪些质疑和压力。 对话里提到的“有毒的母亲”、日本长子在家庭里的优越地位、“私愤”在运动里的真正作用、“改变一个人“是否可行等内容,都会让中国乃至全球女性找到共鸣。 海马星球请来了这本书的中文版策划出版人陈希颖(也是伊藤诗织《黑箱:日本之耻》中文版策划出版人),一起谈了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一代代人之间,让女权主义薪火相传。 本期封面设计:蓝枭Niki 部分书名、讲话和关键词 伊藤诗织《黑箱:日本之耻》 2019年上野千鹤子东京大学入学典礼讲话(全文链接: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02192) 上野成立的监督组织:Women’s Action Network妇女行动网络 《在东京大学与上野千鹤子学吵架》 上野千鹤子《为了活下去的思想》(2022年中文版出版)

Read More

科学地消解恋爱脑

恋爱脑,是男权社会里女性专属的问题,它是从女性出生开始,就被反复烙在她精神上的印记,是通过整个文化、社会、家庭乃至职场对女性软硬兼施的灌注,造就的不切实际的期许。恋爱脑不仅分散和削弱她们发展自我潜能的力量,也带来很多实际的风险。摆脱恋爱脑,对每一个女性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本期海马星球请到专事风险评估的专家如如,请她大致分享了如何用模块化管理、博弈论、风险评估等知识,重塑自己的思维,消解恋爱脑,最大可能地避免风险。并在现实允许的条件下,灵活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本期封面设计:蓝枭Niki 本期关键词: 模块化管理 博弈论 风险评估

Read More

如何在德国重塑自己

几年前,Ashley来到德国,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她没有想到自己会面临那么多具体的困难。 这些困难有的是技术性的,很好解决,比如如何面对官僚机构,但更难解决的,是在一个异质文化带来的真空里,一个东亚女孩子忽然要面对自己从小被打压的自足和自恋,不得不从零开始,重建健康的心理基础。 本期海马星球里,Ashley讲述了她作为一个留学生,如何在德国逐步克服困难,适应并塑造了师生关系、友谊和亲密关系的经历。 本期提到的书籍: 约瑟夫·海勒《22条军规》 玛丽比尔德《女性与权力》 弗洛姆《爱的艺术》

Read More

反家暴法五周年:我们走到了哪一步?

在“反对家庭暴力”这个词汇已经相当为大众熟知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理念的普及,要感谢一群来自不同行业的职业女性。她们在1995年的北京相聚,开启了中国反家暴事业。 反家暴先驱们花了近20年时间,坚韧、灵活、机智地争取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把反家暴培训推行到了中国各地和各个层级,也促成了2016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中国反家庭暴力法。 反家暴法实施迄今已经五周年,它到底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它的参与者如何看待反家暴运动的果实? 海马星球请到了当年参与中国反家暴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负责人,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冯媛,请她回顾了这个运动的起源,评价了反家暴运动迄今的成果,以及她20多年来投身这个事业的动力来源。 本期推荐书籍: 《桶川跟踪狂杀人案》 其他关键词: 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 猪野诗织:桶川跟踪狂杀人案受害者 冯媛: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负责人,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 程明侠:中国反家庭暴力网络创世人之一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 1996年长沙高楼抛妻案 明星张默家暴女友案 各地部分提供家暴受害者支持的机构: 卫平妇女支持热线:15117905157 鹏欣家庭暴力防护中心 深圳福田区维德法律服务中心 千千律师事务所 源众反家暴中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