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horse1

男权下的“美”是杀女人的刀

刚听说一个才28岁的女孩,舞蹈家和演艺人士,胃癌去世了。 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加上饮食不规律,的确容易肠胃崩溃。但女性的压力又多一重,就是为了满足东亚社会对女性的变态瘦审美标准,过度减肥,导致身体营养储备不足。 营养、睡眠都不够,身体就无法修复自己。 男权凝视下的所谓的“美”,是杀女人的刀。 男权以“美”为刀,持刀者往往是女性自己,因为女人已经被驯成了男权代理人。 古代妈妈裹女儿的脚,折骨摧肉,为了“美”;现代妈妈们限制女儿的饮食,以防她们“胖”,都是为了让女儿卖身给男权“好人家”。 还有满街的美甲店、美容店,大多数都是女性在运作,在每一寸皮肤指甲毛发上,消耗女人的生命和金钱。 表面看起来,似乎男人并没有参与其中,但其实,恰恰是因为男权垄断了政治、经济、文化话语权,他们设定一个“废物空间”,也就是“美女经济”,让女人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尽情雌竞、消耗生命、被掠夺有限的金钱。 这样,女人们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资源,就更没有可能去跟男人竞争实际的利益和权力了。 那些不愿进入“废物空间”的女性,就会被整个男权社会外貌羞辱,甚至也被其他女性鄙视,甚至排挤和孤立。 有部分女性进入了“废物空间”,但仍有余力继续跟男人抢夺权力,她们也会时时刻刻被男人努力挤回“废物空间”里去。“你安心在家做做美容,不挺好?太劳累了容易显老。” 只有彻底拒绝玩这个游戏,拒绝进入这个废物空间,女性才能开始走上真正的自由道路。 否则,再有钱、再美的女人,她的人生也将终结于对衰老容颜的惶恐和绝望之中。没有尊严,也没有人生洞见带来的豁达自主。明明是创造力丰富并引领族群的第一性,却自愿将自己贬为破旧的观赏玩偶。

Read More

留下儒斯林社会女权主义者的青山

熟读近代史,会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历史命运。比如1949年这个命运分水岭,留在国内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都被耽误了一辈子,什么成果也没做出来(除了造了个原子弹维护了一个极权政体),而他们跑到海外的朋友和家人,在改革开放后回到中国,看到他们蹉跎一生,都万分唏嘘。 比如傅聪的弟弟傅敏,一个优秀的外交官人选,因为父亲傅雷被打成右派,只能去做了英语老师,最后父母自杀,他也被红卫兵拖去殴打,自杀几次未遂,接着被更狠地批斗,勉强活下来,他在英国的哥哥傅聪则成为了世界知名钢琴家。在纳粹化的国家历史上,这类故事不胜枚举。 我之所以从不鼓动任何女性以卵击石,是因为我深知历史的无情。既然女权无国界,那么在中文世界的女性,如果有力量和天分觉醒,成为少数的女权主义者,她们对儒斯林世界就是宝贵的青山。她们留下来,在世界任何地方继续思考、传播和创造的工作,对整个儒斯林世界都是宝贵的遗产,比以身填粪坑有价值。 中文世界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权主义者,有一些人读了很多西方的近代历史,可以熟练地引经据典。但她们对纳粹德国的熟悉程度,超过了对现当代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后者的残暴、混乱和对女性的迫害,没有出现在审查过的历史书和具有宣传功能的历史课本里,因此中文女权界会有很多对本国的良好幻觉和期待。 她们完全不知道49年后为了毛一句“人多力量大”而举国限制避孕、导致很多女性被迫生育+工作劳累+政治运动劳累而造成子宫脱垂,不得不田间劳动时不时将子宫塞回体内的历史,切除子宫因此成了50年代的普遍手术。也不知道女性被高层男性随意捕猎、玩弄甚至残害的历史,而这些女性的悲剧,被抹得干干净净。 文革与纳粹运动其实高度相似。今日中国纳粹化的加速(所谓“文革2.0”)还得到了人工智能和多余的数千万男人的助力,自然会更加恶化女性的环境。任何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声音,不仅在未来会被噤声,发声者承受的代价也会更沉重和残酷。这个未来,从近代历史上是可以看到的。 在这个加速重返黑暗的时代里,个人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有当列维坦被自身的疯狂和重力压碎之后,理智才能重新回到人群之中。我们时代的儒斯林社会里,会出现自己的汉娜阿伦特,但她需要先离开疯狂的大陆,保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由。 我们时代的汉娜阿伦特们,对当下的反思会更加彻底,跳出几千年男权的框架去批判过去、构建未来。通过女本位思维、纯女社区的尝试、性别分离主义的践行等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帮助女性走出几千年鬼打墙,不再被奴役,不再给自毁的Y基因陪绑,这美好的可能性,无穷无尽。

Read More

加拿大冰川上的黄金

尾巴是一个南方城市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女孩,她从小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概念,对成人世界也没有什么概念。 但是散漫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却让她养成了坚决、自由、自主的性格。大学毕业后,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忍受东亚社会的等级文化和厌女,“我想要堂堂正正(对不公的话语)怼回去的权利,我想要怼回去的时候,只要我有理,我不被惩罚的权利,这是我应得的。”她开始找办法去探求更自由的生活。 她想法申请到了新西兰打工的签证,一年的新西兰工作和旅行,让她确信了自己想要在什么环境里生活。于是她去往加拿大,重新开始学业,灵活调整了自己的学业,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 现在,她在加拿大冰川顶上的黄金矿里成了一名黄金矿工作者,在这里,她的工作是鉴定矿石成分,帮助公司找到黄金矿脉的走向。与此同时,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黄金矿脉——自由、自足和有尊严的生活。

Read More

别怂,做个母老虎

这是个混账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觉醒的时代。徐州被锁在破屋、寒冬里身着单衣并且生育至少8个孩子的“疯女人”,让千万未曾直视这些黑暗现实的中国女性震惊和害怕、也让她们愤怒和躁动,想要帮助受害的同族,也想要寻找自处和自救的方式。 被现实和虚拟的铁链拴住脖子的她们,在互联网上发出集体的怒吼。 春节前,受由新书店的“深夜书店”播客之邀,海马星球再次跟由新书店合作了一期节目,聊聊默克尔的政治经验,为什么我们要克服男权给我们的“怂”,以及个体在绝望的时刻如何通过互助联结来自处、寻找希望。

Read More

向微博女权姐妹致敬

在2022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小品节目里,男医生跟女护士争援外的名额时说:“因为你漂亮,病人都看你去了,哪还有人看病?” 在中文媒体上,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还只是其次,对女性带着性意味和贬低其能力的羞辱,以及这类颠倒事实(抗疫医疗队伍绝大部分是女性医护人员)的叙事,才是让觉醒的女权主义者无比愤怒的理由。而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她们眼前发生了无数次。 海马星球邀请了长期在微博上战斗的女权主义博主小莉,一起回顾了过去4年里中文女权主义者们在微博上针对男权叙事的重要战斗。从米兔运动的姐妹联结互助,到抗住试图让代孕合法化的舆论攻势;从“婚姻就是合法代孕”这个概念的普及,到抢夺共青团在武汉疫情期间推广的虚拟人物“江山娇”来为女性真实的艰辛处境代言;从坚持反击男权叙事对女性的污名化和扭曲历史,到去中心化的女性运动带来的希望。 在这个过程里,审查机制不断在抹去真实的历史和发声,而她们就像在流沙上建塔,奇迹般地为一些重要的女权议题垒起了共识的地基。 这个过程里,她们有默契无私的合作,也有各自观念不同的争执,但是她们坚韧的战斗,是我们时代的一首史诗。 本期封面设计:蓝枭Niki

Read More

人生是冒险游戏 让我们自己编写代码

2021年最后一天,海马星球给大家奉上新年祝福:跟在新加坡的@月半女史聊女性的人生冒险。 月半曾是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复旦到哈佛全奖学生,从日本到新加坡,她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粉红色泡沫中走入男权社会,被“分分钟教做人”的经历,以及如何从沉迷恋爱脑,一步步发现了恋爱背后大脑的化学机制和男权之下爱情的贫瘠。 这些经历开启了她的女权视角,也让她跳出了“好孩子”的惯性轨道,意识到人生是一个冒险游戏,而如何编写它的代码,权力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谈论了女性联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简单原则。 部分书籍和关键词 佛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 桑德伯格《向前一步》 英国电影《银河漫游客搭车指南》 2015年东京电通公司女职员自杀案件 一些让人幸福的激素名称:多巴胺、内啡肽

Read More

在东亚让女权主义薪火相传

上野千鹤子,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日本战后70年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学者,最近在中国出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这本书跟上野此前《厌女》、《父权与资本主义》这些略有阅读难度的学术书籍截然不同,《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是两代日本女性的对话,配了很多漫画插图,形式亲和有趣。但对谈的内容依然很有穿透性,嬉笑怒骂,彼此启发和确认。这是国内读者第一次看到上野的私人经历,比如作为上一代的单身女性,她在生活和事业里需要面对哪些质疑和压力。 对话里提到的“有毒的母亲”、日本长子在家庭里的优越地位、“私愤”在运动里的真正作用、“改变一个人“是否可行等内容,都会让中国乃至全球女性找到共鸣。 海马星球请来了这本书的中文版策划出版人陈希颖(也是伊藤诗织《黑箱:日本之耻》中文版策划出版人),一起谈了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一代代人之间,让女权主义薪火相传。 本期封面设计:蓝枭Niki 部分书名、讲话和关键词 伊藤诗织《黑箱:日本之耻》 2019年上野千鹤子东京大学入学典礼讲话(全文链接: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02192) 上野成立的监督组织:Women’s Action Network妇女行动网络 《在东京大学与上野千鹤子学吵架》(尚无中文版) 上野千鹤子《为了活下去的思想》(2022年中文版出版)

Read More

科学地消解恋爱脑

恋爱脑,是男权社会里女性专属的问题,它是从女性出生开始,就被反复烙在她精神上的印记,是通过整个文化、社会、家庭乃至职场对女性软硬兼施的灌注,造就的不切实际的期许。恋爱脑不仅分散和削弱她们发展自我潜能的力量,也带来很多实际的风险。摆脱恋爱脑,对每一个女性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本期海马星球请到专事风险评估的专家如如,请她大致分享了如何用模块化管理、博弈论、风险评估等知识,重塑自己的思维,消解恋爱脑,最大可能地避免风险。并在现实允许的条件下,灵活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本期封面设计:蓝枭Niki 本期关键词: 模块化管理 博弈论 风险评估

Read More

如何在德国重塑自己

几年前,Ashley来到德国,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她没有想到自己会面临那么多具体的困难。 这些困难有的是技术性的,很好解决,比如如何面对官僚机构,但更难解决的,是在一个异质文化带来的真空里,一个东亚女孩子忽然要面对自己从小被打压的自足和自恋,不得不从零开始,重建健康的心理基础。 本期海马星球里,Ashley讲述了她作为一个留学生,如何在德国逐步克服困难,适应并塑造了师生关系、友谊和亲密关系的经历。 本期提到的书籍: 约瑟夫·海勒《22条军规》 玛丽比尔德《女性与权力》 弗洛姆《爱的艺术》

Read More

反家暴法五周年:我们走到了哪一步?

在“反对家庭暴力”这个词汇已经相当为大众熟知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理念的普及,要感谢一群来自不同行业的职业女性。她们在1995年的北京相聚,开启了中国反家暴事业。 反家暴先驱们花了近20年时间,坚韧、灵活、机智地争取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把反家暴培训推行到了中国各地和各个层级,也促成了2016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中国反家庭暴力法。 反家暴法实施迄今已经五周年,它到底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它的参与者如何看待反家暴运动的果实? 海马星球请到了当年参与中国反家暴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负责人,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冯媛,请她回顾了这个运动的起源,评价了反家暴运动迄今的成果,以及她20多年来投身这个事业的动力来源。 本期推荐书籍: 《桶川跟踪狂杀人案》 其他关键词: 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 猪野诗织:桶川跟踪狂杀人案受害者 冯媛: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负责人,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 程明侠:中国反家庭暴力网络创世人之一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 1996年长沙高楼抛妻案 明星张默家暴女友案 各地部分提供家暴受害者支持的机构: 卫平妇女支持热线:15117905157 鹏欣家庭暴力防护中心 深圳福田区维德法律服务中心 千千律师事务所 源众反家暴中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