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女宝|非典型性母女《芭比》观后感
还是把芭比影评码了一篇,【至少她在欢笑,而我在努力】。 我看到有个姐妹说,希望更多的姐妹把观影感想放声说出来,越是交流困难的环境,越应该发出声音来。所以我还是写了。我想这个视角也是蛮有趣的。至少我还没看到有类似母女观影的视角。再说芭比是一个全女视角的喜剧啊,就这个类型片,这不值得刷爆!!!(喜剧的内核是……)
Read More还是把芭比影评码了一篇,【至少她在欢笑,而我在努力】。 我看到有个姐妹说,希望更多的姐妹把观影感想放声说出来,越是交流困难的环境,越应该发出声音来。所以我还是写了。我想这个视角也是蛮有趣的。至少我还没看到有类似母女观影的视角。再说芭比是一个全女视角的喜剧啊,就这个类型片,这不值得刷爆!!!(喜剧的内核是……)
Read More我从小就觉得不孝才是人格独立的一项美德。你我都无爱,还想叫我俯首帖耳?算盘珠子蹦我脸了,可惜我从小珠算全家族第一(小学二年级学珠算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人看到我们家里的孩子们都在打珠算玩,就以一种考考你加裁判的身份加入了进来,让我们比赛。我赢了我家全部的堂兄们、堂弟弟们,表姐妹们。然后男孩子不服,请出了他们的“权威人士”——年轻时在自己家族的蜡烛麻绳铺子里做过账房先生,算是专业打过很多年算盘的爷爷——还是我赢)。 我发现我这个人天生就是一颗响当当的钢豌豆,可能我血脉里女神的基因密码一早就是打开的——自小没有人可以糊弄我,没有人可以在我面前玩弄心理学PUA手段,没有人可以在我面前充当权威,没有人可以用心理威压迫使我低头。我若不服气,就定要让你们统统服气。我若尊敬一个人,这个人必须得有他/她不可替代的人格魅力。只耍嘴皮不够、只有本事尚且不够……若再想用威逼利诱方式跟我讲话,那我更是油盐不进。我对于善意和伪善天生就具有辨识的能力。缺爱,但我也绝不会把缺爱的向往,转换为以孝交换,转换为降低对爱的要求。我只会觉得你们统统都有病,我依然会坚持我所认知的。如果我觉得我认知不够,我可以去学,但是想让我向下坠落,谁也做不到!
Read More今天,重庆3岁孩子被从22楼抛下的视频陡然出现在视野。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这样的画面实在是恐惧又痛心,这让我的心一整天都揪着,疼痛着。在得知孩子已经不幸去世后,心情愈加黑暗。 翻开话题,舆论一面倒的谴责母亲,其中绝大部分的指责已经不仅仅能用尖刻来形容了,是恐怖……仿佛整个社会都想将她餐肉饮血方可解恨。仿佛只要作为一个母亲,无论受到何种打击,无论遭受何种摧残,她是一个【母亲】,她能施加给孩子的,只能有照料、温柔、爱护。【母亲】是不能有人类任何阴暗面的……这不是在要求一个人,这是在要求神座上的观音。 这些年,“产后抑郁症”话题频频出现,它总是伴随着一些遥远的悲剧,仿佛司空见惯到不值得深究,又仿佛遥远得绝不会发生在咫尺。 可事实上呢?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它发病率在15%~30%,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冰冷的数字诉说着这样可怕的事实——即便以这种平均数据来看,每10个产妇中,可能就有2-3位罹患产后抑郁。 今天这个惨剧发生在重庆,而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四川成都)的抽样研究——妇女年龄在20~30岁轻度和重度产后抑郁分别占比64.1%和68.75%;具备初中或高中文化的轻度和重度产后抑郁分别占比69.23%和65%;无工作的轻度和重度产后抑郁分别占比73.03%和78.75%……我不知道你们面对这样的数据有什么感觉,我只觉得它们沉甸甸、血淋淋,无数个女性在【母亲】这个繁重劳役下无声的嘶吼求援。 而在另一份《产后抑郁家庭功能及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黑龙江科学》)中指出:我国传统“坐月子”的习俗特点,致使产妇产后与丈夫、公婆等人的接触时间最多,因此她们所能获得的支持更多的是只能来自丈夫、公婆等人。 伴侣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支持者,伴侣关系不和谐的产妇在产后更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伴侣关系和谐的产妇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亲密感,能避免造成不良的妊娠结局。婆媳矛盾也是已婚女性常见的压力性生活事件之一,是产后抑郁的直接影响因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中也指出——在婚姻中缺乏亲密关系情感的女性更易于得产后抑郁。 ……然而在今天的舆论场中,我们看不到对产后抑郁问题的真正的关注。无数次社交媒体对这个词的引用,只带来了对女性困境的更深困境——好了好了,我们知道你们会产后抑郁了,又如何呢?滚回去做好母亲,否则依然不配得到同情。 而产后抑郁真正的顽症——那个缺位的伴侣,那个应该在亲密关系中提供支持的家庭成员,又一次美美的隐身了。 【他们】无需经历妊娠、激素风暴、内脏移位、心肺负荷考验、分娩疼痛、哺乳艰辛……他们无数次从照顾婴幼儿这项繁重甚至反人类的劳作中潇洒离去。他们从来不敏慧坚毅的调和家庭矛盾,从来不给予充分情绪价值给脆弱辛劳的亲人。最后,悲剧到来的时刻,他们甚至可能根本不在作案现场。 而【她们】,背负一切,负罪一切,失去一切。只剩骂名。 而孩子,孩子是什么呢?他们是父权家庭中最末等的席位,是所有人期待的一个“产品”,是家庭等待艰辛开发的“产业”……而非被平等对待的人、尚且柔嫩待育的【人】。 母亲?母亲们在这种环境下的妊娠与照料,更彻底被剥夺了作为人的权力、需求。她们必须顶着身体的损伤、休憩的剥夺,无休无止的提供看起来漫无止境的高强度劳作,同时还必须成为家庭中关键性的情绪价值提供者、调停者。最终,这种完全非人道的劳动剥削彻底压垮了她们的人性,而她们能在父权家庭结构中唯一抽刀的更弱者,除了自己,就只有还没有足够自保能力的婴幼儿。 而在长期的妊娠和照料中,母亲被强行视为与孩子是一体的——(你在怀孕/哺乳/带孩子),所以你不能吃辣椒,不能吃海鲜,不能吃药,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不喂母乳、不能出门社交……一切的剥夺都以孩为名……这种长期的洗脑会让女性模糊了自我与孩子之间的人格距离。往往将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本质上,自毁与弑子,不过是自毁的不同形态。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产后抑郁,以母婴俱亡或者母亲杀子为悲剧的落幕。 不要再拿抑郁症和产后抑郁症来相提并论了,产后抑郁从来不仅仅是个心理问题,它是结构性的压榨和剥削,它必然倒向迫害弱者和更弱者! 不砸碎父权制家庭,我们将永远无法拯救那个被从高楼上无情抛下的小小孩童,就像我们无法拯救这些被父权家庭碾碎人性的可悲女性。结构性压迫的倒塌巨楼盘桓在整个社会上空,它会压垮一切人性,它会像一个轮回,无休无止的降临人间。 ——写于2024年4月1日,重庆扔孩惨案公布后 ————————————————————————————————最后引用一段网友【大琳子哈哈哈哈】的留言 :意义非凡、代价巨大、无薪劳动、社会舆论强制要求完成,能同时具备这四种属性的工作,长城修完以后那都很罕见。生育就是这么一份工作,如果有人硬说这不是剥削,秦始皇都得从土里爬出来说一句你有点过了。
Read More在简中网络世界中,有一类女声是十分畅销的,它们披着女身之皮,滔滔不绝地口吐父权毒气。她们的恐吓往往比真正的男声更有效果,因为当对方是板上钉钉的男性,如今的女性已经学会提高警戒之心。知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知道“男人叫好的事情不能多做”,知道“男人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所说的事不可轻信”……但如果一旦这些言论披在一张女子画皮之下,善良的女性往往犹豫了……难道它们说的是真的?也许它们真的为我们好也说不定…… 但我们要知道,屌癌作为一种脑癌,患病的不分男女。而且任何一个群体,总有叛徒。 从古至今,文人之争从不逊色于枪炮征战,向来也都是寸土必争。我们不表达,市场上就全是这些女皮男魂之流甚嚣尘上。今天我就要毫不留情地揭下这张画皮,看看这女皮下面窜动的父权病毒—— 她,就看到【一桩】鬼知道具体细节的所谓闺蜜pua,就毫无依据地写这么长一篇无病呻吟小作文。全文充满了爹味俯视的恐吓——你没有爹妈就没有了靠山,被姐妹pua你的一生就完蛋了。 问题是闺蜜关系是十分不受结构和法律保护的。闺蜜之间没有血缘,没有婚姻,没有子女,没有共同财产和债务。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要在感觉不适的任何一个节点,你人格独立、权益独立,站起来走人就屁事没有了。 你硬要说这个女人她就是无法直立行走,非要依附他人,那这种女人倘若不是结识了某个闺蜜,而是遇到男人,这种人难道不会被男人统治吗?她若想从亲缘、性缘关系里脱身,可有这么便宜吗?家暴,多胎,丧偶育儿,债务,家务,母职惩罚,离婚冷静期,冷静期内人身安全毫无保障,紫丝带妈妈,被家暴甚至猥亵过自己的父亲要求赡养……哪一个,不比给闺蜜甩个背影难处理? 对女性联盟是有多怕,写出这一大篇自我焦虑投射的胡话,不愧是精神虫南。 说一千道一万——女人不可以有姐妹,但万万不能没有爹 (顺带一提,她还真拿这篇文章赚钱:开了打赏)
Read More此前看到了一个男性女权者孟常的文章——《红旗漫,你支持女权吗?》 这还是我第一次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看到男性以【女权者】的身份而自居。平权者我见得多了,男性女权者是第一次看见。这多少值得我们谈上两句。 文中谈到——“我自认为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无论这个标签下有多少脏水、争议和名不符实的 “队友”,我相信,只要认同性别平等,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性别有异,但并非孤岛相望。与此同时,男性身份给我带来了言语和行动上的挑战,我的发声并不天然 “正义”:我是盟友,也是敌军。”……“我可以是江山娇的盟友,但我永远成为不了江山娇。” 这是一位读过《第二性》,去过丹麦留学的男人。那么这里我想贴一段波伏娃的话来对照。 “对女人最有同情心的男人也对女人的真实处境毫不了解。而他们对特权的维护则近乎本能。因此,我们是没有必要相信男人的。我们不会对于男权的剿杀次数和攻击激烈程度所吓倒;也不会被给予给“真正的好女人”的带有利益残渣的赞美所迷惑。甚至也不要为男人呼吁善待女性的魅力所折服,事实上这些男人从来也不曾想过与女人共命运。” ——《第二性 Ⅰ 》导言 西蒙娜·波伏娃 两相对照,我觉得已经将这个问题讲得无比地透彻了。穿越半个世纪,一男一女的两颗思想火花在截然不同的国家和时代,精确指出了这个女权者在父系语境下,必须看清的事实。 ——女性只要愿意就天然结成共同体,而任何男性,即便是一个精确自称为女权者的男性,都同时既是宣称的盟友,也是现实的敌人。 孟常发出追问——但我该怎么才能做得更多呢?我又该如何区别于我所并不认同的 “绅士主义” 呢? ……这样的矛盾或将一直困扰着我。我也不知道其他男性的女权主义者如何处理这个身份挑战。 在这里,我想给他一个简单的回答:你可以持续地、长久地、坚持地背负着这种分裂感,承担下所有污名化接着走下去,就像任何一个女性女权者长久以来一直所做的那样。 哪怕只有一瞬因分裂感或污名感到委屈,都是男人重拾男权的退路。女人是没有这种退路的,所以女权者无一不是欣然拥抱田园、荡妇或拳师的美名。 人类涉及抉择的大多数问题,本身就是真正的答案。 (如今再浏览曾经的博文页面,这篇文章已经无法查看了。在简中网络中也无法搜索到它。但愿原文作者关闭它的原因是真正认识到曾经的这个问题多么幼稚。而不是最为常见的“删除黑历史”)
Read More今天逛书店,走到童书区。看到展架上,女性主义童书专门占了一格,就放在哈利波特系列旁边。展示区就用了这两个系列。感觉很欣慰。这一代的女孩子们有机会得到这样的引导,希望她们都长成更有希望,更自信的一代人
Read More上MMA(综合格斗)三节课了,第一节我跟一个男的对打,我打起来毫无障碍,把自己膝盖踢青了。 第二节课跟一位女性对打,我俩都是初学,打得有点慢,也有点过于礼貌。 第三节课我和两位女性分别对打,老师说,来真的,使劲儿,打到一方被制服为止。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忍不住地哈哈大笑,加上我这个南中国女人的160小个子,才100斤的体重,我扳对方的腿,对方纹丝不动,而我的埃及女对手和德国女对手,瞬间就能把我撂倒。 班里还有一位黑人女性,约200斤的壮大身材,就算有经验的男对手也难以招架。 我后来回想了一下,为什么我会在扭打时忍不住哈哈大笑,也许是因为我从青春期之后,就再也没有跟女性有这样密切的身体接触了。而青春期之前,和女孩子们扭打就是玩乐,必然嘻嘻哈哈。所以尘封多年的记忆被唤醒了,身体觉得我在玩儿,“冲鸭!“于是开始发疯傻乐。 再上几节课,估计这个傻气就不再冒了。 我现在迫切需要增加体重,需要做一些功课。求推荐好的指导方案,适合我这种绝经妇女的!
Read More一直以来,我一直很爱看的题材,就是年长女性和年轻女性联手的题材,但这样的题材,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不被主流媒体见待。 老男人提拔年轻男人并组成团队的作品,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用于巩固男性权力传承。但女性的相似题材却很少,虽然年轻女性很需要。《伦敦生活》里女上司对女主角的坦诚,也只是说了几句真心话,就感动了无数女孩子,因为父权社会里母女关系被男性权力和女性不自觉学习的父权思维破坏,是个普遍现象,所以这种女性代际联盟时刻就很宝贵。 一代代女人在“老女人嫉妒打压年轻女人”的刻板故事里长大,她们内化了这种情感模式,彼此难以建立信任,年长女性的权力也就很难传递给新一代女性。 自60年代以来,女性单打独斗成为楷模的电影电视剧很多,但展现女性传承联盟的却很少。很多女性楷模的故事里,总是要给男性加戏,比如所谓的“大女主”身边全是害她的闺蜜和可怕的妈妈,然后富家子弟扶助她上青云,就像卖肉一定强行搭配大肠,这个异性恋霸权、性缘霸权的文化,一直在制造女性不和、营造好男人幻觉。是时候看看打破这种霸权的作品了。 推荐两部少有的女性代际联盟的片子,一部是前年网飞的《孤岛寻踪 Lou》,开辟了一个我前所未见的题材,就是男宝妈舍命保护儿媳和孙女,一部是《家庭纷争 The Family That Preys》,2008年的片子,一个老白女和黑人年轻女性的职场联盟。都是非常让人耳目一新、开启母系想象的电影。 毫不奇怪,两部电影都被冷落了,我甚至很难找到《家庭纷争》的资源。大家可以找找看。
Read More女性往往被培养出过度的羞耻心,经常想到自己犯的一些错,比如在学校或者职场里说错了什么话,感到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自尊低到地下。这个时候,女人其实就可以想想哥伦布。 被欧美白人歌颂的“发现美洲”的哥伦布,其实不过是个大航海时代国家资助的海上匪帮兼商人之一,领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资助的钱,本来是想东辕西辙,往西去找通往印度的路。结果半路上遇到了美洲大陆,他就以为到地方了。 于是,他不光兴高采烈地宣称自己到了印度,还把当地土著叫做”印度人“。 中文里面翻译成”印第安人“其实是给了哥伦布面子。 命名”印第安人“这个大乌龙一直被后代坚持到现在,只不过在英文里,前面加一个”美洲“,以防跟真正的印度人搞混。所以中文里所谓的印第安人,在英文里其实是”美洲印度人“。 为什么说男人是特权阶层呢?要是个女人犯了这么大个错,你想想她会被取笑成什么样。然而因为他是个男的,又因为他领着西班牙人暴力占领了美洲很多领土,于是他的错不仅不被取笑,还被传颂继承了。 而很多职场女性甚至女性领导人,有时候仅仅一个疏忽或者嘴误,就会被男人们死死揪住,证明她能力不行。 德国以前有个前国防部长,男的,被发现论文大段抄袭,辞了职,但他照样到处混场子赚钱,活得好好的。但是前阵子有个德国女编辑,被人瞎编乱造说她抄袭,其实所谓的”证据“根本站不住脚,结果这个女编辑留了遗书就去自杀了,幸好因为害怕而没敢自杀成功,被人及时发现救了下来。女性过度的羞耻心,道德洁癖,也是男权社会规训的结果。 谁这辈子没犯过错?不要被男人的羞辱招数忽悠了,只要女人自己不给他们这个羞辱你的权力,就没人能羞辱得到她。
Read More“命名意味着占有”,这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揭穿的事实。男权社会里,男性通过给女性生下的后代命名,占有孩子,“传宗接代”。而女性子宫成为了满足他们贪婪的容器。随父姓,成为了助长男性虚妄意志的重要帮凶。 随母姓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未决议题,而且在全球都如此。去年英国的女律师Charlotte Proudman发了一条推,跟女人们说为什么应该让孩子随母姓:“你怀了一个孩子九个月,生了孩子,你的余生都要对这个孩子负责。 当您为婴儿登记时,问问自己:为什么父亲的姓氏比您的姓氏更重要?”得到了3万多条赞和430万的浏览。然而这已经是2023年的英国。我还没有搜集具体数据,但从东方到西方,绝大多数孩子还是随父姓,这是肯定的。 几千年男治,女性已经忘记了,孩子首先是属于母亲的。 随母姓看似是个个人的“自由”选择,但其实对伸张女性的天然权力是关键的,也能助力快速瓦解男性的权力。 当然,今天世界上的“姓氏”也是男权社会强行推广来的,最初目的是让每个男人都能分一杯女人和孩子的羹,以便稳固男权统治。姓这个宣示家长对孩子主权东西,本来也可以没有,完全不妨碍一个社会运行。 荷兰人在1811年之前是没有姓的,拿破仑侵占后强行要求每家人都取一个姓,于是有了什么“好吃的教堂”之类的古里八怪乱取的姓,开启了父姓时代; 日本人在1875年之前也没有父姓,只有部落名作为“姓”,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开始参照西方进行改革,才开始要求家家户户有姓,当然也是随父姓; 美洲的印第安人原来也是没有姓的,她们的名字通常来自生辰时间、职业、性格、所属部落和聚居地,直到欧洲殖民者到来,开始给她们强加一个父姓。 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加纳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原来也是没有姓的。我甚至怀疑,这个地球上可能近半甚至过半的地区,原来都没有姓。 中国摩梭族,则是随母姓。 一个社会如果一定要有姓,那么孩子随母姓;当然一个社会也可以选择大家都没有姓,让孩子成年后自己决定自己的名字,这都是日常瓦解父权的有效途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