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horse1

当女孩们6岁起就相信男人比女人聪明

当我们听到孩子们说,“女人就是智力(数学、勇气)不如男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回应? 在纠正性别偏见、改变女性和性少数群体地位的时候,嘲讽和对骂会很快遇到瓶颈,这时候该做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批判性思维工作坊“C计划”的创始人蓝方,给我们介绍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入门技能,比如什么是“破”和“立”,如何发现常见的谬误,又如何“立”。 不管什么时候,面对什么境遇,实事求是和追问到底,都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那些有意固守无知和偏见的人区分开来。 在性别议题上,通过理性思考,更清晰地了解问题究竟在哪里,才能进行真实的对话,促进良性循环。还有很多可以做的日常小事,来一起听听蓝方的讨论吧。 相关链接: 财富杂志(美国)《女孩从6岁开始就相信男人比女人聪明》Fortune Magazine: Girls Start Believing Men Are Smarter Than Women as Early as 6 Years Old (http://fortune.com/2017/01/27/girls-believe-boys-smarter-young-age/ ) 护舒宝公益广告“Run Like a Girl”(https://v.qq.com/x/page/j06010l5by8.html) 公号推荐: 严肃八卦 毒Sir电影 缪斯夫人 性别经济学 女权之声(已关) 别的女孩(Vice中国) 橙雨伞

Read More

为什么有时候女性会去模仿男性

为什么希拉里在竞选前需要将自己的声音训练得更低沉?为什么默克尔一直穿着长裤而不是裙装?职业女性对男性的模仿,有哪些是有意的,有哪些又是无意的?那些将自己打扮成大礼包的姑娘们,在职业中会更加顺利吗? 在这期与“女孩电台”联合录制的海马星球节目里,我们和女孩电台主持人鲁茜瑶、联合主持人和资深音乐人郭小寒、腾讯研究院的余潜倩一起,讨论了不同女性进入职业生涯之前和过程中的不同遭遇和背后的历史原因。古希腊神话中奥德赛的妻子的故事、美国政治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清末女子平权运动、今日网络女性话语的兴起,为什么这些看似遥远的东西,都和我们的命运密切相关? 从出生到教育,从就业到家庭,女性一直在顺应或者反叛由固化的偏见为她铺成的道路,顺应导向的常常是理所当然的牺牲,反叛也困难重重,但她们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自由和自主,她们还是可以向常见境遇中的男性学习,即不去张望退路。 节目中提到的部分内容: 联合国全球性别差距报告 阿马蒂亚·森:“Missing Women” 失踪的女人们 陈忠实:《白鹿原》 莫言:《蛙》 Mary Beard 玛丽 彼尔德:《Women and Power女性与权力》 《智联招聘:中国女性员工月平均收入男性少22%》(http://marketwatch.hroot.com/company/Detail-680-crr.cis) 罗尔斯:《正义论》里的“同一”和“平等”的区别 电视剧《知否知否》 美剧《傲骨贤妻》 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 歌手:比约克、蕾哈娜 西蒙 波伏娃《第二性》 电影《宠儿The Favorite》 Rebecca West丽贝卡·韦斯特,英国作家、记者、文学评论家及游记作家 Mary Renault玛丽·瑞瑙特:《亚历山大三部曲》

Read More

为什么“男女有别”是靠不住的说法?

㐌,是洪堡大学博士生吴坤洋创造的诸多新字之一,用来取代无性别指代的第三人称单数TA,因为性别比人们通常所知的“男女之别”要丰富得多,不光有男有女,还有非男非女,既男又女,忽男忽女……甚至“男女”这个排列组合,都是一种应该被改变的性别尊卑序列。 在中国古代传说里,文字是由黄帝的右史仓颉发明的。当仓颉的助手左史沮诵记录下这些文字时,鬼神在夜间哭泣了,因为它们认为人类即将变得狡诈。这个传说神奇地宣示了人类的思维发展与文字和语言之间的直接关系。 21世纪,脑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逐步证明,当我们使用文字和语言,我们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就会被文字和语言塑造,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也可以通过创造文字和语言,来改变我们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 这其中,就包括改变中文社会里对性别的看法和性别权力关系的传统。当你深入了解现代科学的成果,就会发现,所谓“女”和“男”的区别,其实是非常模糊的。而语言的发展通常跟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相比有滞后性。 从事性别研究和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吴坤洋,做的正是这件事。她(或者“㐌”)正在创造一系列的新文字和词组,来修正当下几千年父权文化在汉语里留下的负面遗产,希望以此修正这种负面遗产造成的偏见、错误认知和行为。陈腐的性别观念、我们对性别赋予的过度解读,造就了广泛的歧视和错误,轻则造就心理的痛苦,重则危及生命,早已到了纠正它们的时候。 我们的对话是在2018年12月31日傍晚进行的,整个柏林城里回荡着鞭炮的声音,庆祝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希望这个谈话能帮助开启汉语世界2019年的一个新的性别时代。 本期节目中谈到的人物、作品和理论: 刘半农: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创造了“她”字 王小帅:胡波小说《大裂》序言 卫慧:《上海宝贝》 九丹:《乌鸦》 木子美:《遗情书》 林白 陈染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朱迪斯 巴特勒 (Judith Butler) Edward Sapir和Benjamin Lee Whorf: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 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的“延异(Différance)” 许慎(东汉):《说文解字》 《类篇》(北宋) 《康熙字典》 徐贲:《公共话语的逻辑与说理》 托尼.莫里森(Toni Morison) 周沁:《爸爸日记:等待TA的280天》 《画给TA的礼物》

Read More

“阴险的”女神节:父权资本主义是什么

当淘宝的“女神节“广告里大眼肤白没有毛孔的女星广告闪耀在每一个屏幕; 当“女人不要太拼命工作,要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劝诫灌满耳朵; 当新一代女孩沦为时尚品牌的奴隶,彼此鄙视和审视; 当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矛盾地互相打量; 当自媒体用“买买买我骄傲”这种看似女权其实是诱惑消费的口号消解你的警惕…… 这背后都有父权资本主义的逻辑和运作。父权资本主义是一个非常值得了解的词。在西方,它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它的壮大不过40年。 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共产主义大锅饭在70年代末正式失效,它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替代物,虽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它的确影响着每一个女性的行为、想象、价值判断和自我期待。 从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约束里走出来,很多女性又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父权资本主义的枷锁,也通过这些影响间接约束着她们的伴侣,让每一点想象和行为的自由都被剥夺。 而新一代的女性,因为没有经历过没有父权资本主义的自由,很多人都无法想象这种自由的美好。 孟冰纯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副教授、媒体与传播系副主任,我们和她一起,从70年代的成长经验到今天的观察,追溯和比较中国与欧美之间的父权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个人体会,看看体制、技术、市场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怎么可以去从中获得摆脱枷锁的思考工具。 Patriarchal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endered Discourse of ‘Double Eleven’ Shopping Festival, Bingchun Meng and Yanning Huang Mothers: An Essay on Love and Cruelty, Jacqueline Rose Witches Witch-Hunting, and Women, Silvia Federici Patriarchy and Accumulation on a World Scale, Maria Mies

Read More

当女孩们阅读文学的时候,她们在读什么?

她们在读自己的命运。 在前互联网时代,文学曾经是成长期最重要的指导,她们在其中认识自己、学习社会关系、了解世界提供的机会、想象爱情和定义自我价值。可惜的是,在千年父权文化的传统中,为女性设立的行为模范和可能性非常有限,文学里交杂了蜜和刺、安慰和恐吓。她们就像预言巫师和被观察的龟甲一样,和自己的阅读相互塑造,被挫败或鼓舞,受到启发或被熄灭。 在推崇碎片化阅读和刺激性娱乐的世界里,为什么还要阅读严肃文学呢?海马星球和《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一起,从《那不勒斯四部曲》开始,回忆了80年代到今天的文学书籍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女性的影响。在那个信息相对贫瘠的年代,女孩们怎么选择文学作品,从阅读中汲取经验、力量和灵感,为什么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阅读文学、体验广泛的情感、了解自由的多种可能,和拥抱文学的引诱而去冒险,甚至创造属于你的文学。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家、书籍和电视剧: 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张爱玲《金锁记》《十八春》 夏洛蒂 · 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方芳《桃花灿烂》 李昂《杀夫》 莱昂内尔·特里林《知性乃道德责任》 三毛的所有作品 龙应台的所有作品 苏珊桑塔格的所有作品 亦舒小说 曹雪芹《红楼梦》 美国电视剧《欲望都市》 英国电视剧《抵押Collateral》 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归来》 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

Read More

从工厂女工到“程序媛”

小赖是一个“程序媛”,也就是女性计算机程序员。很多人不知道,女程序员曾经主导了早期计算机编程领域,接着被驱赶和遮蔽,如今她们的人数又在21世纪开始默默增长, 在农村长大的小赖的经历着更为特别:为了尽早离开重男轻女的家庭,她没有选择上高中,而是上了职业学校,为的是尽早离家工作,获得经济独立。一开始,她和千千万万农村女孩一样,在工厂流水线上做着非常机械辛苦的工作。 本期海马星球里,我们会听她讲述自己怎么一步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成了一个成功的程序员。她在自己的工作环境里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女性和关注女性赋权的男性在塑造更多的“程序媛”? 在节目中提到的一些故事,链接如下: 《编程本是女性的天下,为何现在被男性主导》http://www.sohu.com/a/243692587_550943 讲述美国航天局Nasa女程序员历史的电影《隐藏人物》:https://m.sohu.com/n/484698852/ 《她的一串代码让人类登月,两次化解航天灾难》: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450966 陈斌的“程序媛”计划: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7-10/31/c_1121880894.htm 硅谷女性遭遇的不公待遇和她们的反击努力:https://mp.weixin.qq.com/s/tikaOxNVllNaB_97OU-sPQ

Read More

猎物真的在“猎巫”吗?

2017年,好莱坞大牌制片人Harvey Weinstein被多名女星举报性骚扰和性侵犯。因为明星效应,一个名叫“Metoo”的反性骚扰和性侵运动轰轰烈烈地扩展到各球和各行业。事实上,这个运动是12年前被开启的,但过了这么长时间,曾经被有权力的人觊觎的猎物们,才联合起来进行反抗。 很快,我们又看到了对Metoo运动的剧烈批评,指责这个运动和中世纪的“猎巫”运动一样,不分青红皂白,甚至伤害了人们调情的权利。 Metoo运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它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效果?它是过度清洗,还是只揭开了冰山一角?它究竟和猎巫运动有哪些区别?我们和来自柏林的建筑师蔡为一起,从全球建筑界正在掀起的Metoo运动一份黑名单开始,讨论了这些关键的问题。 欢迎来到海马星球,更欢迎共建海马星球。请给我们留言,说说你的Metoo。

Read More

一个拉拉眼里的中国异性恋世界

一个有不同取向的女性,在异性恋世界里成长,是个什么感受?本期节目我们来听听界面新闻正午栏目副主编郭玉洁的亲身经历。 很多时候,就像《纸牌屋》里的台词说的那样,“什么都跟性有关,而性只跟权力有关”。郭玉洁的身份,使她更容易看清异性恋世界里,权力关系带来的奇怪之处,尤其是被驯化的女性下意识地对男性的讨好。英国社会学大家安东尼.吉登斯甚至在《亲密关系的变革》里说,也许拉拉的伴侣关系才代表了未来更平等的关系模式。 作为两位长期在媒体工作的女性,我们也探讨了一下在媒体生涯里的亲身遭遇。不同的故事,你可能也会感同身受。

Read More

女人的友谊为什么总是被贬低?

哲学家尼采在《查拉斯图如是说》里的一句话:“女人还无法胜任友谊:女人仍然是小猫、小鸟。或者,顶多是母牛而已。” 从古至今,从哲学文学到大众传媒,还经常可见“女人没有真正的友谊”这样的论断。女性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友谊,为什么它总是被贬低? 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来到海马星球,跟我们聊了聊这个话题,开启了海马星球的序幕。

Read More